《禮記•中庸》篇有這樣一句話:"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",意思是說,不論是做什么事情,預先做好準備就能成功,反之就做不成。搞口譯工作也不例外。
一般來說,口譯前的準備可分為"直接準備"和"間接準備"兩種。"直接準備"是以一次的具體口譯活動為目的的臨時性的準備;"間接準備"則是不以某一次的具體口譯活動為目的的經常性的準備。口譯者平時對方針政策的學習、中外文的鉆研、各種業(yè)務知識的豐富以及各種翻譯技巧和方法的學習和借鑒、了解各種情況擴大知識面等等,這些都屬于間接準備。這種準備,對于口譯的作用是看不見的,然而是巨大的、難以估量的。要使自己的口譯工作能夠順利地進行,這種準備是最根本的,因此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。但是,真正對某一次具體的口譯有明顯幫助的,還是口譯前夕的直接準備。
"直接準備"所包含的內容很多,究竟應該從何處著手?根據這些年的口譯實踐和體會,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背景方面的準備
背景方面的信息包括的范圍很廣,如有口譯對象方面的、口譯內容方面的等等。就口譯對象方面的信息,事前了解得越詳細越好,因為有些信息對后來的口譯可能會有直接的影響。如一次有位澳大利亞的計箅機專家來武漢講學,在談到計算機終端的網絡結構時,連續(xù)提到法國、聯(lián)邦德國、瑞士等國家的一些地方名字和用戶的名字,使我窮于應付。^來才知道,該專家曾在歐洲一家較大的跨國公司里工作過。他的這段經歷,如果事先了解清楚,并對此做些準備, 口譯時手忙腳亂的情況就會減少。
在了解口譯對象時,一般我們比較注意了解外賓的情況,對參加交流的我方人員的情況有時容易忽視。實際上盡量了解熟知我方人員的情況也很重要。比如,假若事先了解到我方有關人員(或聽眾)的外語程度比較好,初具一定的聽說能力,那么,口譯時便可以"量體裁衣"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,適當?shù)睾喡宰g文,做到從簡從快地口譯。口譯內容背景資料的閱讀和準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。以工程技術談判口譯為例。有時候,一紙電文上會出現(xiàn)若干家外國公司的名稱,區(qū)區(qū)幾頁簡介能提供擬譯專題的大致技術內容,小小一張示意圖會列出若干個縮略詞語。所有這些準備,都有助于譯員了解口譯內容,從而為口譯做好充分的背景信息準備。
二、語言方面的準備
語言材料方面的準備是口譯前準備工作的重點。這個階段中,一般應結合口譯的題材和內容盡量匯集各種有關的詞匯、術語以及口譯對象的用語習慣等。具體的語言準備因入而異,大體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首先,圍繞口譯的題材和內容從大的方面準備。比如, 如果擬口譯的內容是關于金融方面的,則結合金融類的基本常識、概念詞匯、術語作具體準備;如果擬口譯的內容是科
技方面的,一般在預知有關專業(yè)知識的同時,學習和掌握基本慨念、基礎知識和常用詞語等。總的來說,雖然這種準備是圍繞某一專題進行的,但范圍還是比較大的,內容也還是
比較廣泛的。
接下來,可針對口譯對象的具體專業(yè)、專長以至講題作對口準備。這時,準備的范圍可縮小一些,內容可稍深一些。如果是進行學術性口譯,通常要盡量收集口譯對象的有關論
文、講議、發(fā)言稿以及其他出版物等文字資料,進一步了解其工作內容,掌握其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等等。
為此,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做這方面的準備,如向有關對口交流人員了解情況,向已做過同類口譯的其他同行請教等。如果事先有條件的話,可以利用迎接、游玩、會間小休等非正式場合,熟悉交流雙方,適應他們的語言習慣,這些也不失為預先"知己知彼"的有效途徑。
拿口譯之前去接外賓來說吧,從機場(車站或碼頭等)接到外賓后,驅車到賓館下榻總要有一段路程。其間,如果譯員和外賓雙方不主動搭話,這樣不僅免不了有時會顯得尷尬,而且在時間上也是一種浪費。在這種場合下,如果譯員能主動地、觸景生情地引出一些話題,效果肯定會好多了。
比如,看到某些建筑物,談市容的變化,看到各色各式的服裝,談人們的精神面貌;甚至看到一條計劃生育的標語,就能聯(lián)想到人口的控制和西方經濟危機和失業(yè)率的增長等等。
利用好這些"零碎"時間交流,既能加深了解、融洽感情, 又可熟悉對方的語音、語調等語言習慣,為下一步正式交流. 的口譯打好基礎。
三、 生理方面的準備
口譯是一種高強度的智力勞動,而且在比較重要的口譯之前,一般都會抓得很緊,因此生理方面,即身體方面的準備是相當重要的。一方面,要注意休息,特別是睡眠,因為充足的睡眠,既能使譯員一開始就精力充沛,又能保證整個口譯期間能夠承受工作中的疲勞。如果休息不好,尤其是睡眠不足,往往是口譯中出差錯的重要原因。另一方面,要注意飲食,保質保量,以保證有旺盛的精力應付多種口譯方式。此外.口譯前還要注意預防感冒,注意肺部和呼吸氣官的健康;不要吃過辣或刺激性過大的食品;不要在戶外大聲喊叫等,以利嗓子的保護。
四、 心理方面的準備
心理方面的準備和訓練,對于初登譯壇的青年同行尤為重要。在這方面,關鍵的問題是要樹立"敢譯必勝"的信心。我們會多次碰到這樣的情況:有的靑年譯員,外語基礎很好,事先也做過認真的準備,但一登譯臺(指較重要的場合),便十分緊張,心里發(fā)慌,很簡單的話都聽不出來,只想找人頂替。特別是當有自己的師長、同行在場的時候,心里壓力較大,"自卑膽怯",使自己原有的水平不能得到正常的發(fā)揮,結果,"砸了鍋"。這說明口譯之前心理方面的,準備和訓練是十分必要的,我體會到,為了建立口譯成功的信心和勇氣, 應當有"旁若無人"的自我意識,反正自己做過認真準備,別人真"上臺",不一定勝過自己,就這么著了。尤其是當一上臺就遇到難題時,要告誡自己,"冷靜、頂住",千萬不要后退,更不要找人頂替,一定要盯住不放,只要冷靜下來,變通的辦法就會有了。
五、臨場方面的準備
臨場的技術性準備,是口譯前準備的最后階段,一般應注意到服飾、環(huán)境以及其他有關物質方面的細節(jié)問題。
作為譯員,除進行有聲有色的語言轉換外,還應根據不同的場合,注意服飾得體、風度高雅,給人以美感,這在定程度上會對口譯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。
口譯前,特別是在學術拫告、演講、授課、答辯等譯前, 譯員應注意事先熟悉會場和口譯環(huán)境,如場地大小,聽眾多少,采光情況如何,有無通風設施、音晌設備位置、電化助講器械的配置,甚至口譯當天的氣候溫度變化怎樣等等,所有這些,譯員預先是否了解和熟悉,對口譯效果的影響是不會一樣的。
此外,對雙方交流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一切情況,事先也應有所預料。總之,"凡事預則立"。口譯之前的準備工作,可以說無論如何過細都不能算過分。
以上所談的口譯前夕的各項準備工作,并不是對所有的口譯活動都是適合的。對于事先預告、有計劃的口譯活動,上面這些"直接準備"可能比較適合。但在口譯實踐中,往往還有一些臨時性的、計劃外的口譯任務,對于這類口譯任務,以及對交流雙方講話主題或其他語言環(huán)境突然變化時應變能力,只有靠平日的"間接準備"了。
(原載《廣東外事》88.2)
Copyright @ 2005-2020 南京同傳翻譯公司 版權所有